最近关于胖东来花上千万给月饼礼盒搞设计的事儿,在网上吵得跟菜市场一样热闹。有人说这是工匠精神,有人骂这是智商税收割机,还有人表示不理解,一个河南许昌的超市,怎么就这么能折腾。
大部分人看这事儿,都觉得魔幻。花几百万搞个包装。疯了吧?钱多烧的?这不就是智商税本税?
朋友,格局小了。当你还在算纸盒成本的时候,人家已经把这笔钱算进了全年的营销总账,而且还是效果拔群的那种。这根本不是一个包装设计的问题,这是一场精心策划、成本可控、收益巨大的品牌公关行为艺术,顺便还卖了点月饼。
我们得先用第一性原理问一句:胖东来不花这几百万,会死吗?
当然不会。凭它现在的口碑,就算拿报纸糊个盒子,粉丝们照样挤破头去抢。但问题在于,胖东来这个品牌,早就不是一个单纯的“超市”了。它在事实上,已经成了一个零售业的朝圣地,一个自带光环的图腾。维持这个图腾不倒,甚至让它更闪耀,才是于东来的核心KPI。
这就好比你买一块顶级机械表,你真指望它看时间比手机准?你买的不是那个功能,而是那个LOGO背后沉淀了百年的装逼权。胖东来这几百万的设计费,砸下去听见的响,就跟那手表的陀飞轮一样,是一种悦耳的、充满高级感的品牌宣言。它在告诉所有人:我,胖东来,就是不惜代价,要把每一个细节都卷到极致,你们学不会。
这就是品牌护城河的玩法,用钱和偏执,把门槛垒到让对手绝望的高度。
我们再用利益相关方博弈法拆解一下,看看这场千万设计费的罗生门里,谁是真正的赢家。
首先,胖东来。它赢麻了。
你看它的操作,堪称教科书级别的公关太极。先是“千万设计费”的传闻满天飞,把市场的眼球和情绪值全部拉满。然后官方不紧不慢地出来“辟谣”,说月饼礼盒这块其实是372万。这个数字很讲究,既足够高,能撑住“不惜血本”的人设,又比“一千万”低得多,显得自己实诚、不浮夸。
一来一回,两次传播,热度吃了两遍。第一次是“震惊体”,第二次是“反转体”。不仅没花一分钱广告费,还白得了一个“舍得投入又坦诚”的美名。这笔买卖,简直是把流量平台当成了自家的提款机,玩了一出漂亮的快种快收。
其次,陈幼坚设计团队。也赢麻了。
搭上胖东来这艘自带流量的巨轮,以后出门介绍作品,都不用说自己拿过多少奖了。直接一句“胖东来那个刷屏的月饼盒,我们做的”,就是最硬核的名片。这372万,既是设计费,更是广告费,让他们的品牌价值在国内市场瞬间又上了一个台阶。
然后,是消费者。
消费者傻吗?不知道这是营销?他们当然知道。
那为什么还心甘情愿地买单,甚至主动去维护?因为胖东来这套操作,精准地命中了他们的爽点,给他们提供了情绪价值和社交货币。买到这个礼盒,就等于拿到了一张“懂生活、有品位、支持良心企业”的社交名片。在朋友圈里一晒,字都不用多打,那种“我不是在吃月饼,我是在参与一场零售业传奇”的优越感就溢出来了。
胖-东-来,这三个字,已经成了一种社交货币。而这个昂贵的包装,就是给这货币增加了一层防伪印花,让它的流通价值更高。这就像一份精心P过的体检报告,也许里面的东西跟别家大差不差,但拿出去就是显得更健康、更高级。
最后,是那些眼红的同行。
他们是唯一的输家。想学吗?你得先有胖东来那种几十年如一日的服务口碑和利润基本盘。没有这个地基,你花三千万搞包装,消费者只会觉得你是想钱想疯了,属于典型的瞎积薄发。胖东来的厉害之处在于,它的每一次“神操作”,都建立在它坚不可摧的“好人”人设之上,这才是最难复制的。
所以你看,胖东来花钱做设计这事儿,本质上和互联网大厂烧钱做APP、搞拉新没什么区别。只不过它的战场,从线上APP换到了线下实体的一个月饼盒上。
这套打法的核心商业逻辑,是把一个低频、同质化的节令产品,通过“极致设计+品牌光环”的附魔,变成了一个高溢价、强社交属性的品牌图腾。这月饼礼盒,本质上跟某些手机厂开的发布会差不多,PPT吹得天花乱坠,就是为了让你觉得兜里那玩意儿不是手机,是通往未来的船票。
胖东来卖的从来不是月饼,它卖的是一种“信任被喂到嘴里”的感觉,是一种“在中国也能享受到世界顶级零售服务”的稀缺体验。为了维护这种体验的纯粹性和高级感,花几百万请个顶级设计师,就像给这场大戏配个好点的BGM一样,太正常了。
至于那些还在纠结这盒子值不值几百万的人,其实从一开始就站错了讨论的维度。这不是一道成本计算题,这是一道品牌战略题。当你在第一层算纸张和油墨的时候,人家胖东来,已经在第五层的大气层,开始思考如何用这个盒子,完成又一次对整个行业的降维打击了。
魔幻吗?一点也不。这就是现实,现实永远比段子更硬核。
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,倡导积极价值观念。如有内容争议,欢迎监督指正。
配资炒股网站就.十大优质配资平台.中国股票配资网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