七月的沂蒙山区,绿意葱茏,清风裹挟着山间的湿润气息,拂过云蒙湖畔的田野与大棚。7月8日,河南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“微光汇聚,熠熠生辉”暑期社会实践团踏上这片充满生态韧性与红色记忆的土地,以云蒙明珠展览馆为起点,深入葡萄大棚探访实践,在与当地书记的对话中,完成了一场“展馆理论—大棚实践—基层解读”的深度调研,揭开云蒙湖“守护水源、滋养产业”的生态共生密码。
上午九时许,实践团成员们走进云蒙明珠展览馆,阳光透过展馆的玻璃窗,洒在“绿色情怀”展区的生态沙盘上,云蒙湖的水系脉络与周边地貌清晰呈现。在讲解员的引导下,成员们的目光聚焦在“蓝色畅想”展区的核心主题——水资源保护。“这里是临沂市上百万人口的饮用水源地,每一滴水都承载着生态安全与民生福祉的双重使命。”讲解员的话语让成员们对这片水域的重要性有了直观认知。
云蒙明珠展览馆内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 标识 孙益焕供图
展区内,一组对比图格外醒目:左侧是曾经养殖企业遍布的旧貌,右侧是如今水清岸绿的新颜。“为了守护水源,我们下了壮士断腕的决心。”讲解员介绍,当地全面拆除了五眼区域的养猪、养鸡等养殖企业,从源头切断污染源。墙上的老照片里,库区百姓搬迁时的不舍与坚毅,与展柜中锈迹斑斑的开垦工具形成呼应,无声诉说着先辈拓荒与当代护水的精神传承。在互动体验区,成员们通过VR设备“亲历”水源净化过程,更深刻理解了“水资源是生态之基、产业之本”的深层内涵——展馆里的每一段文字、每一件展品,都在为后续的实践调研埋下认知的种子。
展开剩余68%云蒙明珠展览馆合影 孙益焕供图
离开展览馆,实践团沿着乡间小路来到葡萄大棚,刚走近便闻到阵阵果香。大棚内,翠绿的藤蔓沿着支架攀爬,一串串饱满的葡萄挂满枝头,阳光透过棚膜洒在果实上,折射出晶莹的光泽。一位戴着草帽的阿姨正俯身打理藤蔓,见实践团到来,热情地停下手中的活计。
“从一月份播种开始,这大棚里的活就没停过。”阿姨擦了擦汗,向成员们介绍,她是合作社派来的务工人员,全年扎根大棚,1月育苗、3月上架、8月收获,其余时间还要忙着开垦土地、改良土壤,“咱这葡萄能长得这么好,全靠湖里的水‘喂’得好。”顺着阿姨手指的方向,成员们看到一根根滴灌管道沿着田垄铺开,清澈的水流正均匀地浸润着土壤。
“这水就是展馆里说的云蒙湖水源吧?”实践团成员好奇地问。“可不是嘛!”赶来交流的当地书记笑着接过话,“为了这水,老百姓拆了养殖场,现在种葡萄全靠它。我们用的都是水库直接引来的水,一点污染都没有,再配上羊粪有机肥,种出来的葡萄带着自然的清香味,城里的老客户每年都等着收成呢。”接着书记让我们近身观察葡萄,让大家真切感受到“好水育好果”的含义。
葡萄大棚内阿姨向我们介绍葡萄 孙益焕供图
在大棚旁的凉棚下,书记与实践团成员围坐在一起,细细解读云蒙湖的生态发展逻辑。“作为饮用水源地,水质管控容不得半点马虎。”书记拿出一份水质监测报告,上面的数据清晰显示各项指标均达优良标准,“我们不仅拆了养殖场,种植中也坚持生态环保用药,连肥料都只用羊粪,就是怕污染水源。”他指着远处的云蒙湖说,那片水域不仅是展馆里展示的“生态成果”,更是当地产业发展的“命脉”。
谈及产业转型,书记坦言有牺牲更有收获:“老百姓割舍了养殖生计,刚开始确实不容易,但转向生态种植后,靠优质水源和绿色方法种出的水果口碑越来越好。不过现在也有难题,产品量小、宣传不够,很多人还不知道蒙阴的葡萄是‘喝’着干净水长大的。”这番话让实践团成员深受触动——展馆中强调的水源保护,不是孤立的生态任务,而是与百姓生计、产业发展紧密相连的系统工程。
书记指着大棚里的滴灌系统补充:“我们还在推广节水技术,让每一滴水都用在刀刃上。护水是为了更好地用水,用水时更要想着护水,这样才能形成良性循环。”从展馆里的水源保护理念,到大棚中的绿色种植实践,再到书记口中的生态闭环,实践团成员们终于理清了其中的逻辑:严格的水源保护为生态种植提供了“源头活水”,绿色种植又通过节水与环保措施反哺水源保护,而优质农产品带来的收益,则让百姓在守护生态中收获幸福。
书记向我们介绍当地的葡萄种植业 孙益焕供图
夕阳西下,实践团结束了一天的调研。回程的大巴上,成员们热烈讨论着所见所闻:展馆里的水源保护故事、大棚中清甜的葡萄、书记朴实而深刻的话语,都在心中留下深刻印记。大家意识到,云蒙湖的“水故事”,不仅是生态保护的典范,更是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生动诠释——从展馆中学习的水资源保护知识,到大棚里见证的绿色种植实践,再到书记解读的发展困境与希望,共同构成了生态与产业共生的鲜活样本。(通讯员 刘玉玲 李东方)
发布于:江苏省配资炒股网站就.十大优质配资平台.中国股票配资网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